来源于bioSeedin柏思荟,作者迷迭香
继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确诊以及死亡人数直线攀升。尽管我国展开了严格的防疫措施,但疫情依旧时不时出现复发迹象。近日,成都市郫县区新冠患者的确诊,再度引起大家的关注。在此情形下,新冠疫苗的上市更显得尤为重要。
据澎湃新闻相关报道,目前研发进度较快的国产新冠疫苗已有14款,处于3期临床并上市在即的已有6款,其中研发团队包括军事科学院与康希诺、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科兴生物、国药中生北京公司、中科院等(如图所示)。
目前,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国药集团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据公开数据,12月9日,阿联酋卫生和预防部发表声明宣布,已对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交的3期临床试验数据进行了复核,并“正式注册”。
包含来自125个国家的3.1万名志愿者的临床实验显示,这款中国生产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对抗病毒感染的有效性为86%,中和抗体转阳率为99%,能100%预防中度和重度的新冠肺炎病例。而且相关研究没有发现疫苗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尽管还没有给出3期临床试验的详细结果,以及不确定这是否为该疫苗最终的总体效力数据,但毫无疑问的是,国药的疫苗成为了紧随辉瑞/BioNtech的mRNA疫苗(95%,已在英国批准上市)、Moderna的mRNA疫苗(94.5%)、牛津/阿斯利康的腺病毒载体疫苗(70.4%)、俄罗斯疫苗(92%)之后,全球第五个公布三期临床试验有效率数据的疫苗,且数据远超50%的获批基准线。
在此之前,国药和科兴的灭活疫苗便已在阿联酋、约旦、秘鲁、阿根廷、埃及、巴西等15个国家开展了3期临床试验;而中国新冠疫苗也已与巴西签订了6000万剂的订单。
新冠疫苗产能规划
12月4日,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在第八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做《新冠肺炎疫苗和药物研发进展》发言时表示,“年内将有6亿支灭活疫苗获批上市”。
新冠疫苗能否突破生产运输难题,面向群众?
随着多国制药公司研发的新冠疫苗进入后期试验阶段,各国相继开始准备接种计划。然而,从在工厂生产到注射到人体,新冠疫苗还有一个必须的环节,即储存运输。
这需要多种不同供应链之间的协同运转,不仅仅需要娴熟的疫苗生产技术,还需要大量的外包材料,如玻璃瓶、橡胶塞、纸标签等等。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点问题,最终的疫苗产品都将被延迟。
难题01
疫苗玻璃瓶短缺
事实上,在新冠疫苗即将量产之际,装载已出现紧缺迹象。6月16日,《华尔街日报》网站就已发出警示:全球性的玻璃短缺已经出现。即使新冠疫苗真的被研发出来,也无法及时有效地被运往世界各地。
疫苗属于化学制剂,一旦与玻璃瓶发生化学反应,就会被污染,安全隐患堪忧。因此疫苗所用的玻璃瓶并非普通的玻璃瓶,而是化学性能稳定、耐水、耐酸的药用玻璃。按耐水性由低到高,药用玻璃可分为:钠钙玻璃、低硼硅玻璃与中硼硅玻璃。
目前,美国、欧洲等国均已经强制要求所有注射制剂和生物制剂使用中硼硅玻璃包装(中性硼硅玻璃长期被德国肖特、美国康宁、日本NEG三大企业垄断)。我国药用玻璃制品目前正在从以钠钙玻璃和低硼硅玻璃为主向中硼硅玻璃过渡。
难题02
冷链运输
目前,国际上进展较快的辉瑞和Moderna公司研发的都是mRNA疫苗,即使核糖核酸疫苗,其对温度条件有着严苛的要求。其中,辉瑞公司的疫苗必须保持在零下70摄氏度的环境下,目前在尚没有足够的超冷低温冷柜设施的背景下,大量的干冰成为替代方案。
辉瑞开发了一种特殊的恒温盒,利用干冰可以将疫苗储存10天。棘手的是,在国际货物运输中,干冰被列为危险品,德国汉莎航空警告,干冰降低了飞机运输疫苗的能力,机上存放干冰数量有限制,一般在500至1000公斤以内。
据相关报道,复星医药已经在我国机场附近建设零下70摄氏度冷藏库,疫苗从国外进口抵达中国后,将第一时间储存进冷库,由国药控股负责冷链运输,保证在零下70摄氏度的条件下运到全国各地的接种点,接种点则将配备医疗级的深冷冰箱;在使用方面,mRNA疫苗可以在2摄氏度至8摄氏度环境下放置5天。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需要零下70度冷链运输的mRNA疫苗相比,我国利用“古典”灭活技术做成的中国疫苗,几乎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疫苗类型,现有的冷链技术足以轻松应对,这对几乎没有能力负担mRNA疫苗所需的冷链运输的低收入国家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